现代交际

专题研究: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

  • 从抗战家书看民族精神的凝聚与传承

    赵金鑫;刘洋;

    抗战家书是抗战时期人们传递情感与信念的重要方式,是民族精神的生动载体。它通过家国叙事中的身份重构、苦难书写中的精神动员和现代民族精神的符号生成等机制,实现了民族精神的凝聚。在新时代,可通过融入学校教育体系、开发网络教育资源等方式,将抗战家书作为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进行文本转化,还可通过打造文化品牌、创新传播形式等方式实现符号再造,发挥抗战家书在增强民族凝聚力、塑造国家形象等方面的价值引领作用,以传承和弘扬民族精神。

    2025年08期 No.610 1-8+1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41K]
    [下载次数:13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9 ]
  • 抗战群众动员模式对网络意识形态工作的镜鉴

    毛子琛;

    抗战时期以“小米加步枪”为符号的群众动员模式,本质上是党在物质匮乏条件下通过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整合社会力量,将马克思主义阶级分析理论与中国实际结合,形成的以群众路线为核心的自力更生生产模式。这一模式通过组织化动员与意识形态塑造,实现了阶级意识觉醒与集体行动的统一,体现了科学社会主义“人的解放”与“社会协作”内核。在数字时代,“流量加算法”成为新的意识形态工具。中国共产党在两次历史性跨越中,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通过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创新与技术应用的制度性嵌入,实现了意识形态工作从被动防御到主动引领的升级,为全球数字时代的社会主义治理提供了中国方案。

    2025年08期 No.610 9-19+1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31K]
    [下载次数:3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 ]

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实践

  • 论福斯特对马克思“物质变换”理论的重构及其启示

    李玉琳;王维先;

    福斯特挖掘马克思文本,重构了马克思的“物质变换”理论体系,指出“物质变换”分别是“自然的普遍物质变换”“社会物质变换”“物质变换裂缝”三大部分,并提出克服“物质变换裂缝”的实现路径和未来愿景。福斯特重构的马克思“物质变换”虽然在理论层面上有丰富的价值,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但是仍有一定的局限性。

    2025年08期 No.610 20-28+1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61K]
    [下载次数:6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 ]
  • 人工智能背景下自由时间的获得性悖论

    耿鑫琦;杨渝玲;

    <正>人工智能时代,生产体系的革新使生产效率得到提高,必要劳动时间进一步被压缩,必然会节省出更多的剩余时间,社会的自由时间总体上得到增加,但单纯转化为休闲享乐活动的剩余时间并不是真正“可自由支配的时间”。从现实的考察来看,人工智能在资本逻辑为主导的应用下,通过平台数字劳动实现了对劳动者时间的精确利用和灵活剥削,闲暇之余占据人们注意力的屏幕浏览时间也被纳入“数据生产”的链条,消费主义的入侵则使自由时间沦为价值剥削的又一场域,人的全面发展无从实现,当代自由时间的获得性悖论以此表现出来。对这一问题的本质理解,在于认清人工智能的技术本性,以整体的思维将人工智能放置于实现自由时间所需的多种因素之中去考量。

    2025年08期 No.610 29-37+12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86K]
    [下载次数:5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 ]

现代国家与政治文明

  • “两个彻底决裂”到“两个结合”的唯物史观审视

    王晓禹;杨乔乔;

    “两个彻底决裂”到“两个结合”的范式转换体现了唯物史观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进程中具体地、历史地、辩证地展开。两个命题的理论自觉和实践演进绝非以前者框定后者或以后者否定前者,更不意味着原则高度的降低,而是具有理论自洽的必要性、现实考量的可能性和守正创新的可为性。在价值目标延续的基础上,“两个彻底决裂”到“两个结合”逻辑重点由斗争叙事转向发展叙事,在历史性差异下进行方法论的创造性转化和具体化应用。在对“两个彻底决裂”进行理论澄明的前提下,就“两个彻底决裂”到“两个结合”的命题演进何以必要、何以可能与何以可为进行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科学审视,是把握二者具体的、历史的统一的必然要求。

    2025年08期 No.610 38-48+1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12K]
    [下载次数:8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 ]
  • 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精神富有的价值底蕴和实践路径

    王海峰;牛秋业;

    <正>物质富足、精神富有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要求。实现全体人民精神富有既是共同富裕的必然之举,也是推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的内生动力。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实现人民精神富有,应以文化自信自强激发人民精神力量,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人民提供精神支撑;应夯实物质基础,在高质量发展中提升精神生产力水平;应推动物质富足和精神富有之间平衡发展,坚持共建共享共富,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交互发展中丰富人民精神世界。

    2025年08期 No.610 49-56+1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45K]
    [下载次数:6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 ]

历史传承与精神谱系

  • 新时代“赶考”的范式建构与价值延伸

    孙宇;王晶梅;

    “赶考”是中国共产党永恒的执政课题。洞悉新时代“赶考”命题,需深入探究其蕴含的生成逻辑、理论范式与时代价值。在生成逻辑上,它植根于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的思想根基与党内意识形态传统,在革命、建设、改革的实践进程中不断升华,始终回应政治任务与战略需求。在理论范式层面,其核心内涵体现为忧患意识、人民立场、自我革命的有机统一,兼具责任伦理、思想规训、制度嵌入、价值动员四大特征,并通过组织、干部、群众三类机制实现制度表达。从时代价值看,它既建构了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的命题合法性机制,为国家治理现代化提供持续支撑,更以鲜明的实践品格成为回应全球治理难题的中国方案的组成部分,彰显强大的理论生命力与现实推动力。

    2025年08期 No.610 57-69+1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54K]
    [下载次数:2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 数字时代科学家精神的弘扬与坚守

    王玥;周兴巧;

    <正>在数字技术深度嵌入背景下,科学家精神的弘扬迎来新契机,同时也面临诸多挑战。数字技术为科学家精神的弘扬带来传播形式革新、精神资源盘活、传播效能精准提升等机遇,但也存在技术异化导致精神内核消解、娱乐化导向削弱其深刻性、技术伦理风险侵蚀信任根基等现实困境。为推动科学家精神的有效弘扬,需从强化媒介伦理以化解技术异化风险、优化平台治理以抵御娱乐化冲击、提升青年群体认同以构建长效弘扬机制三个维度,不断探索数字技术深度嵌入背景下的弘扬新进路,为科技强国建设注入持久精神动能,切实增强科学文化的社会辐射力与价值引领力。

    2025年08期 No.610 70-78+1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71K]
    [下载次数:7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文化研究与中国智慧

  • 荀子“隆礼重法”思想与新时代德法兼修之契通

    朱风翔;黄招兰;

    战国末期礼崩乐坏的政治背景与时代特征,促使荀子寻求整顿社会秩序的社会规范体系——“隆礼重法”。这一思想旨在突破孔孟以来重道德的王道思想传统,探索礼法之间的契合点,以构建儒家思想的合理体系。荀子以“人性本恶”为出发点,主张通过礼法约束与自我修养实现“化性起伪”,使人达至“内圣外王”的理想境界;其“明于天人之分”的思想强调不依赖虚无的天道,而是依靠人类自身的实践努力;“明分使群”理论则致力于构建符合人性本质的社会秩序。荀子所提出的人性论、天人观以及分群论共同构成了荀子“隆礼重法”思想的理论根基,为习近平法治思想中“德法兼修”观点的形成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渊源与理论铺垫。

    2025年08期 No.610 79-90+1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38K]
    [下载次数:3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 韩非教化观的现代反思

    吴晓阳;

    <正>教化是国家治理不可缺少的一环。在先秦诸子中,儒家尤其重视对民众的教化。儒学自孔子发端,就强调以“仁”和“礼”为核心的王道政治,试图通过道德和礼义的感化引导使民众向善。孔子之后,孟子突出了以仁为核心的道德教化,而荀子则强调以礼为核心的师法之化,并援法入礼为教化民众注入客观化、工具化的因素。身处战国末期的法家人物韩非对儒家的教化学说展开了尖锐的批判,认为儒家之教化不适应愈演愈烈的周秦之变的时代形势,是宽缓之政,从而提出以法为教、以吏为师。这种观点的形成与韩非的人性论、历史观、法治思想有关,也与其身处注重功利和时效的战国末期的历史形势相符合。

    2025年08期 No.610 91-101+1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13K]
    [下载次数:2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 ]
  • 工业文化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机理及路径

    姚娜;金伊红;

    工业文化是以创新精神为核心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新质生产力更是以创新驱动为本质的先进生产力质态,因此工业文化的创新特质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了以文化赋能为导向的柔性支撑。在赋能机制上,工业文化能够以其蕴含的创新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企业家精神助力新质生产力突破新科技、发展新要素、培育新产业。在赋能路径上,将工业文化融入新质生产力发展关键在于以科技与文化的融合为基础,聚焦“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发展,打造创新型数字文化,发展文化生产新要素及培育文化产业新业态。

    2025年08期 No.610 102-111+1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71K]
    [下载次数:5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绿色发展与生态文明

  • 社会再生产理论视域下绿色发展的基本条件

    刘欣宇;何元浪;

    绿色发展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必由之路。应以马克思社会再生产理论为基础,聚焦生产与消费两大环节,探讨绿色发展的基本前提与关键条件。生态产品的高质量供给是绿色发展的前提条件,但其面临积极性不足、生产方式陈旧、机制不完善等结构性困境,亟须通过激发绿色生产动能、转型生产方式与完善市场机制加以系统性破解。绿色消费的可持续扩展是绿色发展的关键条件,其受到收入分配不均的制约,需通过优化分配结构、健全社会保障和强化共享机制予以回应。唯有实现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各环节的有机衔接和循环,方能夯实绿色发展的现实基础,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不断迈上新台阶。

    2025年08期 No.610 112-121+1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50K]
    [下载次数:3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 渔舟唱晚图

    杨峰;

    <正>张祖诚作品张祖诚,又名元成,画家、鉴赏师(瓷器书画鉴定)。进修于中国国家画院及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师从陈鹏、唐秀玲等。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工笔画学会会员、中国收藏家协会会员、中国文化艺术发展促进会收藏文化专业委员会研究员、河北省美术家协会会员、河北省工笔画学会会员、廊坊市“四个一批”人才、廊坊2017年度新锐画家。

    2025年08期 No.610 1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0K]
    [下载次数: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