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朱风翔;黄招兰;
战国末期礼崩乐坏的政治背景与时代特征,促使荀子寻求整顿社会秩序的社会规范体系——“隆礼重法”。这一思想旨在突破孔孟以来重道德的王道思想传统,探索礼法之间的契合点,以构建儒家思想的合理体系。荀子以“人性本恶”为出发点,主张通过礼法约束与自我修养实现“化性起伪”,使人达至“内圣外王”的理想境界;其“明于天人之分”的思想强调不依赖虚无的天道,而是依靠人类自身的实践努力;“明分使群”理论则致力于构建符合人性本质的社会秩序。荀子所提出的人性论、天人观以及分群论共同构成了荀子“隆礼重法”思想的理论根基,为习近平法治思想中“德法兼修”观点的形成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渊源与理论铺垫。
2025年08期 No.610 79-90+1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38K] [下载次数:3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 吴晓阳;
<正>教化是国家治理不可缺少的一环。在先秦诸子中,儒家尤其重视对民众的教化。儒学自孔子发端,就强调以“仁”和“礼”为核心的王道政治,试图通过道德和礼义的感化引导使民众向善。孔子之后,孟子突出了以仁为核心的道德教化,而荀子则强调以礼为核心的师法之化,并援法入礼为教化民众注入客观化、工具化的因素。身处战国末期的法家人物韩非对儒家的教化学说展开了尖锐的批判,认为儒家之教化不适应愈演愈烈的周秦之变的时代形势,是宽缓之政,从而提出以法为教、以吏为师。这种观点的形成与韩非的人性论、历史观、法治思想有关,也与其身处注重功利和时效的战国末期的历史形势相符合。
2025年08期 No.610 91-101+1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13K] [下载次数:2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 ] - 姚娜;金伊红;
工业文化是以创新精神为核心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新质生产力更是以创新驱动为本质的先进生产力质态,因此工业文化的创新特质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了以文化赋能为导向的柔性支撑。在赋能机制上,工业文化能够以其蕴含的创新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企业家精神助力新质生产力突破新科技、发展新要素、培育新产业。在赋能路径上,将工业文化融入新质生产力发展关键在于以科技与文化的融合为基础,聚焦“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发展,打造创新型数字文化,发展文化生产新要素及培育文化产业新业态。
2025年08期 No.610 102-111+1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71K] [下载次数:5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