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交际

专题研究: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

  • 东北抗联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实践与贡献

    高世鹰;常乐;

    统一战线是中国共产党取得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胜利的重要法宝。抗日战争时期,面对九一八事变后的危局,东北地区党组织在党中央的指示和领导下,整合东北地区的各种抗日武装力量,组建了东北抗日联军。东北抗日联军的组建是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实践。东北抗日联军率先执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铸牢了东北民众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全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提供了经验参考,也是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一部分。研究东北抗日联军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实践历程和历史贡献,对我们做好新时代统一战线工作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2025年09期 No.611 1-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15K]
    [下载次数:1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东北抗联精神作为抗战精神起点的历史证成与时代传承

    王瑶;范茹珺;

    东北抗联精神与抗战精神不仅是中华民族精神在抗战时期的集中体现,更是激励当代中国实现民族复兴的精神源泉。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纪念的历史节点,重新审视东北抗联精神与中国抗战精神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从历史证成与时代传承的角度剖析东北抗联精神作为抗战精神起点的三重逻辑、核心意蕴及时代价值,不仅是对历史脉络的深度追溯与证实,更是新时代对东北抗联精神与抗战精神的有效传承。

    2025年09期 No.611 12-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63K]
    [下载次数:1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实践

  • 资本自我否定逻辑下市场失灵的批判性重释

    王辉;

    马克思在《资本论》及其手稿中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剖析,为市场失灵研究提供了超越主流经济学框架的政治经济学批判视角。从马克思对资本积累、剥削及竞争的批判揭示其增殖逻辑,并考察其外化的有效需求不足等三大市场失灵机制,这一范式揭示了资本主义市场失灵是自我否定的必然,需从变革生产关系突破。深入理解资本自我否定逻辑,对揭示市场失灵的制度根源、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具有重要学理价值。

    2025年09期 No.611 20-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03K]
    [下载次数: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基于《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探析“母职惩罚”成因及消除

    吴宁;袁芩芩;

    “母职惩罚”在当代呈现多维特征,不仅阻碍了女性的职业发展与个人成长,而且损害了家庭和谐与社会稳定。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阐述了家庭内部性别分工与女性地位的变迁及对未来家庭的展望,为超越“母职惩罚”提供了重要理论视角。剖析《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的家庭观可知,“母职惩罚”的成因主要是私有制的隐性延续、性别分工的惯性,以及社会政策与文化观念的滞后等。要真正消除“母职惩罚”现象,需从推动性别平等、完善社会支持体系及增强个体心理健康意识等方面协同发力。

    2025年09期 No.611 32-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03K]
    [下载次数:3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现代国家与政治文明

  • 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与“第二个结合”的原理性贡献

    郑维平;

    文化形态是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经由“结合”产生的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以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的独特“六观”为具体形式,以“七个着力”为本质要求,其出场破解了现代化进程中的“西方中心论”“历史终结论”和“古今中西之争”。这得益于“第二个结合”的科学性。其蕴含的原理性思想,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筑牢了“根脉”与“魂脉”,巩固了道路根基,打开了创新空间,积累了理论和实践因素。这一文化形态的构建,本质上是在回答“现代化是否只有西方一条道路”的历史之问,其核心在于证明现代化可以有不同的文化底色,而“第二个结合”实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型,让中国式现代化在坚守自身特色的同时,开创了兼具世界意义的文化新形态。

    2025年09期 No.611 41-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44K]
    [下载次数:1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两个结合”视域下中华文明的当代表达

    杨嘉娜;王彦龙;

    “两个结合”作为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华文明建构的重要视域,为中华文明的当代表达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支撑、深厚的历史基础与现实转化动力。在这一逻辑下,中华文明的当代表达不仅承载民族复兴的战略任务,也彰显文化根脉的持续生命力与对全球文明共享的引导价值。推动中华文明建设,需要立足于真理与传统并重的文化根基,融合科技创新与学术研究,并通过提升文化传播力与国际影响力,塑造面向未来、具有全球号召力的中华文明表达体系。

    2025年09期 No.611 56-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21K]
    [下载次数:1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文化研究与中国智慧

  • 传统中国环保法律的制度演变与历史镜鉴

    李云龙;张成;

    古代环保立法自先秦初创,经由秦汉发展、到唐朝成熟的关键在于可持续发展理念、“天人合一”的生态伦理观和“以人为本”的人权理念在其中的承继和发展,而古代环保法在宋元明清的式微则是因为这些生态智慧的缺失。这为完善作为执法依据的环保立法以规制生态环保“一刀切”提供了历史镜鉴。应对当下挑战,需将“以人为本”作为环保立法的基本原则,创设包容性条款为人性化执法提供明确法律依据;转化并利用生态规律丰富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规范,为自然资源的灵活管理提供法律依据,实现民生保障与环境保护的协同发展。

    2025年09期 No.611 67-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42K]
    [下载次数:1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大一统”思想与马克思主义社会意识理论契合研究

    袁盼盼;卢刚;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明有长期“大一统”传统。马克思主义社会意识理论为深入阐释“大一统”思想提供了根本理论指导。从理论逻辑看,“大一统”思想有其作为社会意识的结构、诸形式与相对独立性;从历史逻辑看,统一性追求在与社会存在互动演进中不断发展,于史前时期萌发,历经夏商周、秦汉、魏晋南北朝至辽宋夏金、元明清等阶段不断发展成熟;从现实逻辑看,中华文明突出的统一性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大一统”思想相对独立性的当代表达。

    2025年09期 No.611 78-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59K]
    [下载次数:1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当代世界与人类命运共同体

  • 人类命运共同体“一轴四驱式”全球治理创新

    王聚芹;朱乐淋;

    资本主导的全球治理将人类卷入经济失衡、政治冲突与军事对抗的旋涡,马克思在揭露其“虚假共同体”本质的基础上,提出以“社会主义革命”破除治理异化、构建“真正共同体”的目标。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创新构建了以“全人类共同价值”为轴心,以“发展、普惠、均衡、绿色”为四大驱动的“一轴四驱”全球治理模式,既是破解全球治理困境的中国方案,更是实现全球治理多维度公正创新,推动世界文明进步的中国智慧。

    2025年09期 No.611 89-98+1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61K]
    [下载次数:3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中日海洋观比较及其近代转型

    安善花;李新杰;

    甲午战争历史性地成为近代中日两国截然不同的海洋观发生碰撞的一次实践。日本的海洋观具有开放性、功利性、掠夺性和先入为主的进攻性等特征,而清政府的海洋观则体现为以退为守的保守性、和平性等特点。以朝鲜问题为借口而发动甲午战争的事实本身就是日本功利性、进攻性海洋观的总体实践。战略的制定来自人的观念、思想,海洋观的差异直接影响两国的海军建设、军事策略与战略方针的制定,并直接作用于具体的战争实践,进而影响战争的结局。

    2025年09期 No.611 99-108+1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17K]
    [下载次数: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思政教育与人才工作

  • 高等教育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动因与实践

    李振洋;

    新质生产力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手段,而高等教育培育的人力资本将对新质生产力发展起着关键性的支撑作用。高等教育能够通过创新人才培养体系、产学研协同和知识生产与转化机制对新质生产力发展产生重要影响。鉴于当前高等教育培育人力资本与新质生产力发展需求之间尚存在供需鸿沟,高等教育在实践过程中需要优化学科设置和人才培养模式,改善高等教育治理,深化产学研协同育人体系,推动新质生产力的快速发展。

    2025年09期 No.611 109-115+1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51K]
    [下载次数: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基于系统论的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探析

    孟宝芬;

    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并非简单的学段衔接,而是通过统筹各学段课程要素,构建有机育人系统实现立德树人的过程。从系统论视域看,其建设需以系统论的整体性、层次性、开放性及分解协调性原理为支撑,破解当前“学段衔接断层”“内容重复碎片化”“资源联动不足”等问题。本文以系统论视角从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的系统内部和系统外部入手,提出促进新时代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的对策建议是高质量推动一体化发展的必然。

    2025年09期 No.611 116-121+1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33K]
    [下载次数:1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遍地阳光

    杨峰;

    <正>黄浦,1998年毕业于广西艺术学院美术师范系,先后进修于清华美院、中央民族大学,《瞳·生生不息》等国画作品入选第十四届全国美展等重大展览,多次在省市美展中获金银等奖项,现为国家二级美术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工笔画学会会员、广西工笔画学会副秘书长、广西民盟美术院副院长、紫林书画院院长,美术国展班创作导师。

    2025年09期 No.611 1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87K]
    [下载次数: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