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交际

专题研究:文化遗产传承与发展

  • 文化遗产创造性转化的困境审视与“汇流”路径

    李玟;高红雨;

    在全球化与数字化时代,我国文化遗产创造性转化过程中面临的传统失语与技术悬浮双重困境,表现为工具理性对价值理性的遮蔽、传统与现代阐释的断裂,以及传承发展中的创新萎缩等深层问题。以马克思主义魂、中华文化体、西方方法用为内核的“汇流”路径,强调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辩证法与人民立场为理论根基,推动文化遗产实现历史与现实、保护与创新、公益与市场之间的辩证统一。“汇流”机制不仅可实现文化遗产现代转化中社会效益与经济价值的双赢,还能助推文化遗产在当代社会实现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为文化遗产可持续发展提供路径选择。

    2025年11期 No.613 1-11+133+1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54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乡村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体系建构研究

    张振华;刘淑兰;

    乡村文化遗产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传统文化。构建乡村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体系能够为乡村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提供资源整合力,为重塑乡土文化自信提供内在驱动力,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提供价值引领力。然而,当前构建乡村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体系仍面临主体体系协同化不强、资源整合体系一体化不足、平台体系数字化程度不高、保障体系法治化不足等困境。为此,建议从主体、资源、平台、保障四个分体系出发,构建多元协同的主体体系、融合互通的资源整合体系、数字化交互性的平台体系、法治化规范化的保障体系,从而推动乡村文化遗产的系统性保护传承。

    2025年11期 No.613 12-22+1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44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实践

  • 马克思精神生产理论的人学意蕴及当代启示

    李恒;刘晓君;

    作为唯物史观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精神生产理论深刻揭示出精神生产是社会全面生产的一部分,是认识产生的直接来源,是人的生命活动的重要存在方式,蕴含丰富的人学意蕴。具体表现为:现实的人是精神生产的主体;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是精神生产的客体;人的需要是精神生产的动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精神生产的价值旨归。在当代中国社会精神生产中,马克思精神生产理论为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要、回应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期待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未来可从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精神生产、遵循“美的规律”进行精神生产和加强人类文明交流互鉴三个方面走好新时代精神生产之路。

    2025年11期 No.613 23-30+1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55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论伯纳德·威廉斯厚重人生意义下的生活实践

    王晨浩;聂静港;

    人生意义问题是日常生活中的重要问题。大多数哲学家认为人生意义必须从道德出发,而威廉斯却认为,人生意义只与个体相关,伦理生活应该根植于“厚概念”的文化在地与情感互动中。如果道德以一种“薄”的方式决定个人的根本计划,那么它将会破坏个人的完整性,或者对我们提出过分的要求。在我们寻找人生意义的实践审思中,由于具有内在化的他者在场,可以支撑起日常的道德生活,因此人生意义的起点应该是在同一文化在地的背景下寻找厚重的伦理概念并成为品格的必然性,以指导生活实践。但过度的内化他者又可能导致人生意义的薄化,只有在生活实践审思中保持厚与薄一定张力的生活才是真正有意义的生活。

    2025年11期 No.613 31-39+122-1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79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哲学逻辑与价值探析

    杨智超;许小石;

    从哲学视域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以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及中国传统哲学为基础,辩证唯物主义提供矛盾分析等方法论,历史唯物主义指导依据生产力水平调整实践,传统哲学中的民本、和而不同等思想则赋予其文化根基。其哲学逻辑体现为不同阶段的理论创新;其哲学价值涵盖世界观、方法论、文化与时代层面,分别提供理解现实的思维方式、科学的实践路径、民族性与世界性统一的文化支撑,以及回应和引领时代的理论力量,最终为中国社会发展提供系统思想支撑与方法论启示。

    2025年11期 No.613 40-47+1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68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现代国家与政治文明

  • 新时代文化叙事样态与价值旨趣

    张明月;

    新时代文化叙事体现出内在与外在辩证统一、历时与共时交织融合、整体与局部系统协调的叙事特征。其在内容上呈现出以人民至上超越资本至上逻辑、以新的文化生命体超越文明对立冲突、以全人类共同价值创造超越所谓“普世价值”的创新性发展。具体体现为:在聚合文化认同中增强文化自信,通过发展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助力文化强国建设,以文化自觉推动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构建等多重目标。厘清新时代文化叙事的特征、创新与目标,有助于深化对新时代文化叙事内在逻辑与使命表达的理解,以更好地掌握文化主动权、维护文化安全。

    2025年11期 No.613 48-56+1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79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经济理论与统筹发展

  • 低空经济驱动现代化人民城市建设的机制探析

    宋成乾;陈克娥;

    低空经济是依托低空空域,政府、企业、家庭共同推动现代化人民城市高质量发展的综合性经济形态。现代化人民城市的发展蕴含着马克思社会再生产理论与列斐伏尔空间生产理论的思想内核。构建“投资—产业—场景—消费”的分析框架,明晰低空产业消费、低空服务消费、低空物流消费等消费场景的生成与作用,从投资、产业、场景、消费的互动视角探析低空经济驱动现代化人民城市建设的作用路径,有助于推动现代化人民城市高质量发展。

    2025年11期 No.613 57-67+1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20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国家安全与社会治理

  • 内卷现象的哲学反思

    刘震;刘兴章;

    当代“内卷”现象不仅表现为社会中过度竞争普遍化,还揭示了一种深层的“自我绑定性异化”机制:个体在追求效率和竞争的过程中,主动内化外部的绩效评价、算法激励与文化期待,最终陷入自我加压的困境。这种异化机制不再仅由外部强制产生,而是通过个体的内在认同和责任感自我完成。福柯的规训权力理论有助于揭示数字平台如何通过微观机制塑造自我驱动的主体,导致个体逐渐失去自我目的和主体性。此外,在技术规训的框架内,个体依然能够通过调整生活节奏、意义逻辑和行为策略来重建自我认同和尊严。

    2025年11期 No.613 68-75+1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79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历史传承与精神谱系

  • 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体与用

    李媛媛;

    以习近平文化思想“明体达用”的理论特质为视角,可以系统地解析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深层结构。通过追溯精神谱系的文化之“体”,即其理论渊源,可以揭示其文化传承的逻辑脉络与历史连续性。通过聚焦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的“用”,即其功能与效用,可以探索其在现实情境下的价值体现与作用机制。通过厘清在文化传承与创新过程中需严格遵守的关键原则与方法论,可以确保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赓续既能守源头之正,又能不断创新以引领未来。

    2025年11期 No.613 76-84+123-1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46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文化研究与中国智慧

  • 论《周易》的生态伦理思想及其时代价值

    张富栋;

    生态破坏已成为当今人类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妥善解决此问题对于人类的前途命运有着重要的意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生态伦理思想,作为“大道之源”的《周易》是其源头活水。《周易》通过对自然规律的探索阐述了人类世界的深刻哲理。《周易》以“生生”为根本精神的生态伦理对于处理人与万物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国家与国家的关系均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与时代价值。在新时代背景下,审视《周易》生态伦理思想能够为发掘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生命共同体理念的优秀传统文化渊源、维护生态系统的平衡、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提供宝贵的思想借鉴。

    2025年11期 No.613 85-93+1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00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东北抗战文艺作品中的意蕴表征

    谷永宁;仲方正;

    九一八事变拉开了抗日战争的序幕,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东北各民族作家以高度的爱国热情活跃在文化战线上,积极创作抗战文艺作品,通过话语表达、风格呈现和形象塑造展现了中华民族共同体对疆域和身份的认同,对多元一体中华文化的认同,以及对民族利益和共同命运的认同。这些作品对于凝聚情感认同、深化文化认同、强化价值引领起到重要作用,为新时代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镜鉴。

    2025年11期 No.613 94-103+1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25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思政教育与人才工作

  • 旅游文化外宣翻译与软实力提升研究

    金兰;王淑华;

    在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战略背景下,旅游外宣翻译工作中普遍存在语言失准、文化误读、交际功能不足及多模态协同缺失等问题,制约了其文化资源的国际传播效能。本研究基于生态翻译学与多模态翻译理论构建“三维—多模态”分析模型,提出应从宏观战略规划、中观产学研协同、微观译写策略创新及长效评估机制四个层面系统优化外宣翻译实践。结论表明,通过精准的文化适应、交际调适与多模态整合,外宣翻译可成为提升区域文化软实力的核心驱动力。

    2025年11期 No.613 104-110+1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34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家国情怀教育的认同机制与转化路径研究

    齐赏;周娜;

    家国情怀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也是中国共产党凝聚民族精神、强化国家认同的重要法宝。情感认同、价值认同与行动认同的三维机制是家国情怀教育的内在动力。在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征程中,家国情怀教育认同机制实现了由“外部灌输”向“内生自觉”的转型,形成了具有时代特色的价值主轴与认同模式。然而,当前的家国情怀教育面临内容形式化、国家认知符号化、话语代际差异化及传播碎片化等现实困境,限制了教育实效。新时代背景下,要以文化认同筑牢认知根基,以情感共情激活心理动力,以场域嵌入优化教育生态,以实践行动推动价值转化,构建“认同—共情—嵌入—行动”一体化的教育体系,增强家国情怀教育的时代性与感染力。

    2025年11期 No.613 111-121+1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56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山村新貌

    杨峰;

    <正>刘大昌作品刘大昌,1977年出生于黑龙江省泰来县,祖籍天津杨柳青,师从著名画家邬建、李广滨,结业于北京大学中国画邬建导师山水高研班。北京大学邬建工作室画家,黑龙江省美术家协会会员、黑龙江省中国画学会会员,民盟中央美术院黑龙江分院画家,黑龙江关东国画雾凇艺术研究院专职画家,哈尔滨市文史馆馆员。《山村新貌》以写生素材为基,融注主观情志。画面以热烈红色为主调,晕染祥和喜庆,又衬得山间秋意鎏金漫铺;以正中错落人家为核心,在祖国繁荣背景下,尽显百姓安居乐业、欣欣向荣;左上方“希望之桥”蜿蜒,既是对祖国昌盛、国泰民安的憧憬,也让秋日山村的新生气象更添余韵。

    2025年11期 No.613 1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66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