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交际

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实践

  • 马克思主义文艺社会学的文学场新形态

    区晓婷;李丹;

    马克思主义文艺社会学是文艺社会学领域的主流话语形态,始终围绕文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展开理论阐述,先后经历了反映论、中介论、传播论、实践论的路径建设。传统的路径容易陷入外部研究的僵化模式,或存在着脱离文艺学学科的危险。面对新时代的文艺发展现实,有必要重建马克思主义文艺社会学。如何在文艺学学科之内辩证地超越文学的外部和内部研究成为重建马克思主义文艺社会学的关键。对此,布尔迪厄的“文学场”理论提供了极具启发性的研究路径。文学场协同惯习、资本、位置、占位、策略等概念工具,揭示了文学作品生产与接受的社会条件以及社会条件与文学作品本身的关联,兼具文学研究的内外部视角。

    2025年06期 No.608 1-11+1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26K]
    [下载次数:2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 马尔库塞文化批判理论及其对我国文化建设的启示

    韩五月;马新颖;

    身处资本主义发达工业时代的背景之下,马尔库塞在借鉴吸收前人理论的基础上形成了文化批判理论,并以其独到的理论视角对后工业时代大众文化、文化生产和意识形态等领域加以批判,产生了深远的社会影响。针对我国文化建设中文艺作品遭到商品性啃噬、缺乏批判性和创新性等挑战,可以从马尔库塞的文化批判理论中汲取灵感,在文艺创作过程中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平衡艺术作品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进而提升文艺作品创新力和批判性;合理运用科学技术,构建技术工具理性与文艺作品价值理性相协调的发展业态,以促进我国文化建设的持续进步。

    2025年06期 No.608 12-19+1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40K]
    [下载次数:4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恩格斯晚年五封书信中的意识形态理论及新时代启迪

    田淼;

    马克思恩格斯立足历史唯物主义,沿着“破旧”与“立新”两条理路搭建起意识形态理论的基本框架,一方面揭露意识形态“虚假”属性,另一方面剖释意识形态为“占统治地位的思想”和“观念上层建筑”,这为恩格斯晚年意识形态理论奠定基石。恩格斯晚年从本体论、价值论与方法论三个维度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正名,驳斥资产阶级“先生们”及“青年派”对意识形态的纰缪认知,澄明意识形态的能动作用和对经济基础的作用机制,阐明意识形态的相对独立性和历史合力价值,并主张要以“相互作用”与“总的联系”的方法科学把握意识形态。恩格斯晚年捍卫发展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为当今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坚持系统观念唱响“主旋律”、增强忧患意识打好“主动仗”、树立群众观点绘就“同心圆”提供了诸多启发。

    2025年06期 No.608 20-29+1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02K]
    [下载次数:3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卢卡奇总体性辩证法的实践哲学定向

    王钿源;

    学界通常将卢卡奇辩证法定义为实践本体论,并批评其因排斥自然而导致在本体论上滑向唯心主义,但这种观点对卢卡奇辩证法的批判性和革命性的认识模糊不清。卢卡奇的辩证法与马克思的实践哲学变革具有内在关联,因此从实践哲学视角出发,剖析卢卡奇的总体性辩证法,澄清其在《尾巴主义与辩证法》一书中对自然与社会关系的阐释,可以发现卢卡奇不仅深化了马克思辩证法的内涵,而且更彰显其对人的生存境况的关切和走向解放的深入思考。

    2025年06期 No.608 30-38+1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81K]
    [下载次数:2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现代国家与政治文明

  • 新质生产力与文化现代化的双向赋能

    叶盛;夏琼;

    立足历史,生产力与文化现代化之间存在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双向赋能的辩证关系。映照现实,新质生产力是推动中国文化现代化“一主两翼”发展的强大物质支撑,以知识更新、制度完善、观念创新为核心的文化现代化是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强劲精神动力。为更好发挥新质生产力与文化现代化的双向赋能效用,就要持续加强科技创新以增强赋能的核心动力,推动产业创新以孕育赋能的载体优势,助推人才建设以增强赋能的主体力量,坚持绿色发展以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赋能旨归。

    2025年06期 No.608 39-48+1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16K]
    [下载次数:3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现代性理论视野中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人学蕴思

    梁羽卿;徐苗苗;

    现代性是对世界历史发展的现代文明形态的整体描述,其内涵意蕴可从精神性、生存性、体验性、价值性四个向度阐述剖析,并由此反思资本逻辑宰制下的现代性世界危机,而居于其中的现代人则呈现出精神荒原、虚假自由、主体监控及价值虚无等危机。面对资本现代性发展浪潮及人的逻辑异化,中国式现代化创造的人类文明新形态坚持人民至上,找到了一条化解现代性难题与再造人的主体性的道路。

    2025年06期 No.608 49-59+1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65K]
    [下载次数:3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论坚持精神独立自主的三重维度

    黄莉;李正兴;

    立足于新时代文化建设的理论与实际,中国共产党提出了“实现精神上的独立自主”的崭新命题。从理论维度看,需要从理想信念、价值追求、精神风貌、理论体系等方面来准确理解坚持精神独立自主的科学内涵;从价值维度看,需要深刻认识坚持精神独立自主对于人民、政党、民族、国家等主体的重大意义;从实践维度看,坚持精神独立自主,需要坚定追求中国梦想,积极培育中国价值,大力弘扬中国精神,不断创造中国理论。

    2025年06期 No.608 60-70+1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43K]
    [下载次数:2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国家安全与社会治理

  • 法治精神培育的主体认同逻辑与构建路径

    陈子盼;

    “认同”是主体意识的能动性体现,法治精神具有鲜明的“认同”属性。法治精神蕴含对“公平正义”的“认同”,正是“认同”促成了法治精神的“内外一致”。现实中,我国法治精神培育存在“主体认同”的困境,集中表现为三个方面:法治的复杂性带来认知差异,制约法治精神的培育效果;注重外在灌输式培育,忽视“认同”面向的文化培育;忽视法治精神培育的层次性,长期有序培育力度不足。“认同”理论下法治精神培育需要注重法治观念的规范认知、功能认同与实践自觉三维重构,拓展“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法治精神培育思路,以及深化法治情感、思维与精神的逐级培育。

    2025年06期 No.608 71-80+123-1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59K]
    [下载次数:1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当代世界与人类命运共同体

  • 从伽达默尔的“视域融合”看中西文明交流互鉴

    刘利清;王振钰;

    在人类命运紧密相连、休戚与共的当下,如何正确处理中西文明之间的关系已然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在此问题域中,与以往静态、孤立的研究视角不同,伽达默尔的“视域融合”理论或许可为文明冲突论的探讨提供某种理论和实践上的依据。其强调对文明进行历史性理解的动态性观照,秉持对不同文明平等、开放、包容的整体性态度,终于追寻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想愿景。从“视域融合”视角审视当代中西文明交流现状,可以窥见时间视域间距、空间视域盲区以及价值视域“优越”心理共同造成的中西文明在理解彼此时所遭遇的现实困境。“视域融合”为打破文明之间的隔阂、助力全球文明共同发展提供了有益借鉴。

    2025年06期 No.608 81-92+1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04K]
    [下载次数:1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文化研究与中国智慧

  • 孔子与康德对道德形而上学建构的共识与差异

    姜果均;

    在道德形而上学的建构上,孔子与康德展现出跨时空的哲学对话空间。康德通过理性思辨系统论证道德法则的普遍必然性,并揭示人性中“根本恶”的深层困境;而孔子则立足于原发的生活境域,经由具象德目的阐释体现道德建树。二者虽在理论形态上呈现体系化思辨与境遇化言说的差异,实则共享着对道德自主性、价值普遍性等问题的根本关切。康德的纯粹实践理性批判为儒家伦理提供了普遍化检验的理性框架,而孔子的实践智慧则构成对康德理性主义困境的补充性方案。这种互鉴性阐释不仅解蔽了中西道德哲学异质性的深层逻辑,更为当代伦理学的范式革新提供了双重思想资源。

    2025年06期 No.608 93-103+1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60K]
    [下载次数:2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专题研究:网络青年亚文化现象反思

  • 网络直播盛行下青年主体性危机与化解

    曹颖颖;范玉仙;

    青年是互联网的主要使用群体,互联网在不断带给青年全新认知与消费体验的同时,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其主动性与能动性。“网络直播”是互联网时代经济与文化发展的产物,折射出互联网时代青年在认知、关系、消费、价值观四个层面的主体性危机。在网络直播的浪潮中化解青年的主体性危机,要强化平台监管力度,营造健康直播环境;优化直播内容品质,强化价值引领;构建“大网络”社交圈,增进青年交流;强化媒介素养教育,塑造主体认同。

    2025年06期 No.608 104-113+1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18K]
    [下载次数:4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算法视域下“慢脚文化”对青少年的危害及其治理

    曹凤霞;董伟伟;

    “慢脚文化”是当下网络平台流行的一种亚文化形式,形成于算法推荐技术的偏向、资本逐利本性的驱动和平台监管责任的缺失之中,对青少年造成诸多危害,如扭曲价值观、侵蚀心理健康、疏离社会关系等。为应对“慢脚文化”对青少年产生的影响,需强化平台主体责任,规范平台运营机制;加强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引导,促进家校协同育人;完善法律与监管体系,保证网络空间绿色发展。

    2025年06期 No.608 114-121+1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63K]
    [下载次数:12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新时代学人

    <正>李健汉族,河南南阳人,法学博士,湖北文理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实践协同创新中心研究员,入选湖北省高等学校马克思主义中青年理论家(培育计划)。近年来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一项、省部级基金项目三项、市厅级和校级基金项目七项,在各类报刊发表文章二十余篇,研究成果多次荣获各级别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励并被媒体转载报道。

    2025年06期 No.608 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5K]
    [下载次数: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云深晴亦雨

    杨峰;

    <正>马志刚,又名从然,擅长中国画山水、花鸟画创作及书法篆刻。先后毕业于山东师范大学美术系、中国画研究院首届高研班李宝林工作室。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美术家协会河山画会会员、李可染画院研究员、北京国画艺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青绿山水画院副院长、西藏自治区文化艺术研究院研究员、济南市钢城区美术家协会名誉主席、碁麓书院院长。马志刚的山水画在厚重处不失空灵,在密实处不失疏淡,在刚健处不失飘逸,是以“心象”表现为主的山水符号,又体现出一种抽象的意味,在似与不似之间让人领略到一种浑然的生命气息和无限苍茫的境界。

    2025年06期 No.608 1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72K]
    [下载次数: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下载本期数据